前言:你见过色,但你了解色吗?
谈到颜色,许多人可能觉得 “这有啥好聊的,红橙黄绿青蓝紫呗”。我不反驳。确实,从我们在产房第一次睁开眼那刻起,色彩就成了人们认识世界最直观的要素。光穿过瞳孔,击中视网膜,经神经传导,大脑便感受到色彩,我们对此再熟悉不过。
但正因为太熟悉,大部分人没了解过颜色背后的学问。于是,你分不清RGB和HSV,不知道什么是“互补色”、“邻近色”,更不知道制作PPT时为什么文字会和背景糊在一块、海报上的主题元素为什么不够突出吸睛…
因此这篇非技术性博客诞生了。我会从零开始,做一些有关色彩的科普,并给一些实际性的选色、配色建议。
下面,让我们正式开始吧。
什么是RGB?
初中物理提过,光的三原色是“红”、“绿”、“蓝”——Red, Green, Blue,取首字母就是RGB。
数字世界,屏幕搭载了红色、绿色、蓝色三条颜色通道,调整三者的亮度,可以组合出不同的颜色。
计算机使用一个字节(8位二进制数)来储存一个颜色通道的值,转为十进制就是0-255这256个不同的数字。
于是,一个RGB模型下的颜色就被储存为 (<Red>, <Green>, <Blue>) 这样的形式。
这样总共可以组合出 16,777,216种可能的颜色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千万色”,足以覆盖人眼能分辨的绝大部分颜色。
将<Red>、<Green>、<Blue>都从十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,再拼接起来,前加井号,就成了像#FF00FF这样常见的十六进制颜色。

什么是HSV?
相比RGB而言,HSV(也称HSB)是一种极其直观的颜色模型。 它同样由三项参数构成:
- 色相 (Hue):
0~360° - 饱和度 (Saturation):
0-100% - 明度/亮度 (Value/Brightness):
0-100%
这便是色彩三要素。

为什么这个模型如此受欢迎?因为它比RGB直观得多!
想换一个颜色?直接调整 H(色相) 滑块。
想让颜色更鲜艳或更朴素?调整 S(饱和度) 滑块。
想让颜色更亮或更暗?调整 V/B(明度/亮度) 滑块。
这非常符合人类感知颜色的方式,因此在设计、绘画和色彩挑选中极其有用。
色相 (Hue)
色相是最符合人们对“颜色”印象的参数,它能决定这个颜色“是红还是蓝”。
它同样从红、绿、蓝出发,把它们放在三个角上,再两两合成,得到了黄色、青色、品红色。
把新的三个颜色填入间隙,现在有了六种颜色,再两两合成,得到十二种颜色…以此类推。
于是,我们得到了一个色相环,(如下图所示)。
我们使用这个环的某一角度来确定色相,这也是为什么其范围是0~360°。

由色相环,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三组关系:
- 互补色:在色相环上相距
180°的两种颜色,组合在一起能产生最强烈的对比效果,非常醒目、抢眼。 - 邻近色:在色相环上彼此相邻
约15°~30°的颜色,它们是“兄弟姐妹”关系,搭配起来非常和谐、协调、柔和,给人一种平静、舒适、统一的感觉。 - 三色组:在色相环上以
等边三角形选取的三种颜色,它们是“三足鼎立”的关系,既包含丰富的对比,又达到了完美的平衡。
饱和度和明度 (Saturation & Brightness)
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或鲜艳程度。0% 表示完全灰色(去色),100% 表示完全鲜艳的颜色。
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。0% 表示纯黑色,100% 表示颜色本身的最高亮度。
HSV色彩选择器中,通常是横向调整饱和度,纵向调整明度,如图所示:
上图中,hue环被从0°处切开,并拉扯为直条置于右侧。
颜色属性
了解了以上基本概念,我们可以深入谈谈颜色的属性了。
· 冷色与暖色
- 暖色:
暖色调给人膨胀、迫近、温暖、柔和之感,常对应hue环的0~120°。 - 冷色:
冷色调给人收缩、开阔、凉爽、通透之感,常对应hue环的180~300°。 - 其余 Hue色环的其余部分,这些颜色的冷暖感不强,常称为
中性色或者过渡色。

· 清色与浊色
- 清色:
清色调给人鲜明、活力、清晰、兴奋之感,常对应饱和度与明度均较高的颜色。 - 浊色:
浊色调给人沉静、柔和、朦胧、质朴之感,常对应饱和度与明度均较低的颜色。 - 其余:饱和度与明度
不同步(如一高一低)的颜色,这些颜色的清浊感不明确,常作为画面中的调和色或功能色。
· 色调是什么
| 低饱和度 (Low S) | 中饱和度 (Medium S) | 高饱和度 (High S) | |
|---|---|---|---|
| 高明度 (High B) | 明色调 清新 / 轻柔 | 浅色调 温和 / 甜美 | 纯色调 鲜艳 / 活力 |
| 中明度 (Medium B) | 淡色调 雅致 / 素净 | 灰色调 (浊色) 沉稳 / 高级 | 强色调 扎实 / 有力 |
| 低明度 (Low B) | 暗灰色调 质朴 / 厚重 | 深色调 成熟 / 古典 | 暗色调 深沉 / 奢华 |
色彩平衡
色彩中的平衡法则,是确保多种颜色在一起时能够和谐共处、视觉舒适的关键原则。
这是我们在做色彩选择和搭配时必须考虑和检验的。
I. 色温平衡
在一个设计中,冷暖色需要相互制衡,这是最基础、最本能的平衡法则。
如果画面大部分是冷色,会显得过于清冷、疏远。
此时加入小面积的暖色(如一个橙色的按钮),能立刻激活画面,形成视觉焦点,达到平衡。反之亦然。
II. 色调平衡
这里的“色调”指的是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共同呈现出的状态。
根据上文提到的方法,将颜色分为 “清色” 和 “浊色”。
全是清色,会眼花缭乱;全是浊色,会沉闷压抑。通常采用 “大面积浊色 + 小面积清色” 的策略。
大面积的低饱和度背景(浊色)能营造高级、稳定的基调,小面积的高饱和度点缀(清色)则能提神,形成层次。
III. 面积平衡
要让一块鲜红色(重色)和一块淡蓝色(轻色)平衡,红色的面积就必须比蓝色小。
这就是经典的 “万绿丛中一点红” —— 大面积的绿色(冷色/相对轻)衬托小面积的红色(暖色/重),达到惊艳的平衡。
因此,在设计按钮、标志时,必须考虑颜色的面积比例。
如何配置调色板?
我以前试过许多种方法来计算我需要的颜色,但是结果都不能称为最优。
一段时间的作画后,我最终认为对色彩的选取是需要经验的,对色彩的感知会积累在脑子里。
届时,你左手拾色器,右手选色板,取到合适的颜色完全是手拿把掐,所谓唯手熟尔。
如果你实在发愁,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视频 (来自YouTube) ,我认为是最有效的系统性选色方案。
结束语
这是色彩系列的第一章节,介绍了色彩的基本概念。
下一章节,我会结合具体设计,介绍一些实际的配色建议。
敬请期待。
上图中,hue环被从0°处切开,并拉扯为直条置于右侧。